电话:0531-86112613
山东省目前医养结合的模式
发布日期:2019-11-25 07:24:00 浏览量:
2018年,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10个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其中《加快推动医养结合 建设健康山东研究》课题由济南大学朱孔来教授的团队中标。课题组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相关理论问题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典型经验、对面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持续开展了近一年的调研,先后考察了省内外200多家养老机构。通过调研,总结出我省目前医养结合的18种模式并分析了各自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不同养老方式、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找出了影响和制约医养结合和养老业发展的48个问题;分析了养老业今后发展的十大趋势和目前面临的十大矛盾;从十五个方面提出了105条具体建议。此成果引起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卫健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家义对该课题研究成果作出批示,批转给省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其他领导以及相关省直部门的负责同志,要求统筹考虑。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作出批示,批转给济南市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要求结合济南实际认真研究借鉴,切实推动济南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军认为这是医养结合方面最好的调研报告,批转给相关司局,认为此项研究深入、针对性强,对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请相关部门在起草有关文件时认真吸收借鉴。该课题中的专题研究成果先后有10多篇被省部级领导批示。10 月 17 日,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四级调研员董彭滔、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副处长韩继平、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副主任李霄一行四人找到课题组召开专题座谈会,专门听取课题组对此项成果的汇报,并表示在起草相关文件时吸收借鉴该成果中的相关观点和建议。现陆续发布该项调研成果的主要观点,供大家进一步讨论研究。

1.“大养老+小医疗”型

        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该模式存在明显缺点: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仅医务人员的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调研发现,许多已经申请办理了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内坚持不下去而“人走楼空”。

2.“医疗、养老并重”型

        这种模式多为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护理院,强调医和养并重发展。新建的大型养老机构,同步配套建设综合医院或护理院,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富余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以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或者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中心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型的医护服务。该模式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运营态势,能基本实现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医养共享。

 

3.“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在医疗机构内部又新建了一个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此模式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优点是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好,比较高端,但也存在明显缺点:一方面对现有医院资源的利用不经济甚至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费用较高,经济条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4.“大医疗+小康复”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科室或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多数是在原有的医疗机构新增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照护、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调研发现,该模式多数发展较好,但在“医、康、养一体化”体系中“养”的比重较小。

5.“两院一体”型

        该模式多数是将地方政府建设的敬老院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现“一体化”,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以实现医养结合。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资源除照顾好“五保老人”外,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此模式是对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激活医养资源供给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同时,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相比,该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

6.“医康养一体”型

       在医院的基础上,新建护理院和养老院,实施医、康、养一体化运营。此模式优点是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许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社会效益极佳;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既得到康复治疗服务,同时又得到养老服务,康复出院后可能还会有一批人在养老机构长期住下,机构的经济效益将大为提高,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医养结合模式。

7.“个体诊所+小型养老”型

        此模式一般由个体诊所举办,前面门厅为诊所,后面为家庭式小型养老,诊所的医生、护士提供为老人医疗服务,另聘1-2位护理人员照顾老人。这个模式的优点是收费低、离家近、比较方便,资源利用充分、效果好;但缺点是医疗和护理设施相对简单,护理不规范,同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8.“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型

        这种模式是指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多为医疗机构(多为一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养老机构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等分支机构,医疗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为其提供医疗整体外包服务,或称“整体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医养双方责、权、利明确,双方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调研发现,这是医养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特别适用于100-300人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采用这一模式,医疗机构可能会“赔本”造成服务不可持续,需要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贴)。

9.“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种模式是指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这是我省目前开展医养结合最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缺点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基础是来自双方的信任和利益驱动,双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一旦协议影响到了某一方利益,就很容易出现终止协议的情形,很难保证合作的有效性、持续性。调研发现,这种模式难以实现医养一体化,基本属于“搞形式”,医养之间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如养老机构有患者需要住院,虽协议要求优先到合作的医疗机构住院,但患者家属并不一定同意,可能会到规模较大、更放心的医院),久而久之,难以长期合作。

10.“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

       这种模式是养老机构自身先建设一个小医疗机构,如卫生室或诊所,同时又另与其他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由其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对一般的医疗问题,养老机构自行解决,当有较重患者立即转入合作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上述十种“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前七种为“一体化”模式,第八、第九种为“嵌入式”,第十种为“混合式”。前八种医与养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九种为松散型的医养结合,第十种为半松半紧。目前相关部门介绍成绩时所说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到多少多少时,往往以签订协议类的松散型模式居多。从调研情况看,我们认为松散型模式基本属于“搞形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难以实质性合作,更难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必须运用“一体化”发展模式。